河北技术转移中心

科创商贸名城  

   京东魅力玉田

HEBEI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OF ZHEJIANG UNIVERSITY

科技服务
【成果推介】用现场实测数据的建筑平均高度计算与地貌类别判定方法

申请号:CN202211598081.0

 要:

建筑结构的风荷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地貌粗糙度类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上将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分类的适用对象分别为:A类(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C类(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从而可据此进行结构抗风分析。但由于采用了定性的文字描述,因此在确定地貌粗糙度类别时,容易出现模棱两可情况,缺乏定量的判断方法。同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中还提出了地貌粗糙度与平均高度的近似关系,在迎风半圆2km范围内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小于9m为B类,当平均高度大于9m但小于18m是C类,大于18m为D类。同样该表达由于无法准确去计算平均高度而导致无法判定,同时不同风向容易存在不同的地貌特征。

对于地面粗糙度系数,以往的研究通常都是基于均匀布置的房屋,对于当前复杂建筑环境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现有技术中,美国ASCE规范采用形态测量法对地貌类别进行研究,尽管这是国际上最受广泛认可的方法,但该方法是基于均匀布置房屋的结果。

但是实际情况中的房屋分布情况错综复杂,一般有超高层、高层、平房、绿地和水系等,以上的形态测量法就不再适用。即目前国内外城市和乡村的地貌情况复杂,通常为多种地貌和多种建筑类别的组合,导致地貌类别较难判断。现有技术缺少一种新的定量判断地貌粗糙度类别的方法,用于判断现场场地地貌情况,如建筑高度何场地类别复杂变化的情况。

本发明涉及了用现场实测数据的建筑平均高度计算与地貌类别判定方法。方法包括利用航空遥感测绘获得待评估区域内所有建筑的高度和建筑轮廓点坐标,对建筑平面进行四边形正则化切分处理以获得初始面域,将待评估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成网格单元,并将初始面域对应的高度赋值给网格单元的高度,在待评估区域内部取扇形的风向影响区域,利用风向影响区域内的网格单元的高度获得建筑平均高度,通过建筑平均高度获得待评估区域的地面粗糙度类别。本发明提出定量判断地貌粗糙度类别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建筑高度不均、场地类别各异的现场场地的地貌粗糙度判断,弥补了荷载规范中对地貌粗糙度类别采用定性方法描述导致难以判断的不足。

 


友情链接: